“就是那家了,最靠近山脚下的那家。”简玉华顺着蔡彩英手指的方向看去,山脚下最里边那里有一栋泥砖房,房子外还摆了几个做了一半的不同样式的晒箕。他们俩跨过一块不大不小的菜地才来到屋子前。“老乡,老乡在家吗?”蔡彩英熟门熟路地走到门边,大声地朝着门内喊道。老房子的窗户和门都做的比较小,光线不是很好,简玉华也跟着探头朝里边望。她见蔡彩英喊那么大声,还以为人不在家,却没想到昏暗的堂屋里会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第二天,简玉华早早地就起来了,用兔子肉给三人下了面条,吃完之后又给俩孩子每人兜里装了三块栗子糕。
随后简玉华想了想,又从卧室找了个军用水壶出来,她去到厨房,往里面灌满了温开水。
“娘今天要跟着蔡姨出门一趟,中午之前能回来,小远、圆圆,你们出去玩的时候别忘了带上这个水壶,渴了记得喝水。”
平日里除了晚上睡觉或者一家人一起出门,家里的大门通常是不上锁的,门虚掩着,孩子们按按把手就能打开。
今天她要出军区,不知道上午几点能回来,孩子们也不在家,门还是锁上比较好。
“好,娘你给我吧,我来背。”顾承远朝着简玉华伸出手。
“行,给你背。”简玉华将水壶自带的背带圈过顾承远的脑袋,斜跨在他的后背。
“玩的时候就将水壶放下来。”简玉华叮嘱道。
顾承远点头:“知道的。”
三人收拾好之后,简玉华带着小远、圆圆敲响了对面的门。
“门没锁,快进来。”
得到蔡彩英的回应,简玉华按下了门把手。
张国辉也听见了他娘的话,知道是小远和圆圆来了,连忙从卧室里跑出来,正巧碰上走在前面的顾承远和顾圆圆。
“小远、圆圆,你们来啦!”
顾承远和顾圆圆也高兴道:“国辉哥。”
三个孩子凑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,简玉华没有打扰他们,而是走到蔡彩英所在的厨房,见她正在泡黄豆。
“蔡大姐,你这是要做什么?”简玉华问道。
蔡彩英抬头看了简玉华一眼,笑道:“泡黄豆,下午想做点豆腐。”
“蔡大姐还会做豆腐啊?”简玉华惊讶了,做豆腐还挺麻烦的,首先磨豆子就是个技术活,在现代有破壁机,这个时候可都是要手工磨,需要不小的力气和耐心。
“我也是第一次做,这不是家里有个小石磨,我闲着没事就想弄点东西出来。”蔡彩英乐呵呵道:“等成了给你送几块过去。”
“那晚上我就等着吃蔡大姐做的豆腐了。”简玉华也笑道。
“哈哈哈,有你这句话,我这是不得不成功了。”
蔡彩英用身上的围裙擦了擦手,边走边说:“泡上就行了,咱们走吧。”
“好。”
简玉华也跟着出了厨房。
蔡彩英路过客厅的时候,在旁边的架子上顺手拿了个布袋子,脑袋转了一圈没见到孩子们的身影,于是大喊道:“小辉,哪去了?我和你简姨要出门了,你们要跟着一起下楼不?”
右边的卧室传来叮叮咚咚的响声,紧接着张国辉的声音从里边传了出来:“娘,我和小远、圆圆想在家里玩。”
“你们不去楼下和大家伙儿一起玩了?”
“今上午不去了。”
蔡彩英想了想,道:“行吧,你们想在家里玩就在家里玩吧。”
随即她又念叨道:“那你可要一直在屋里待着,等我回来,别待会儿我走了以后,你也一溜烟地跑了,门不锁也不关,家里少了根毛我都要收拾你。”
“知道了娘,我上午就在屋里待着,哪儿也不去。”张国辉道。
得到回应,蔡彩英扭头对着简玉华道:“那就让他们在屋里玩吧,我说的那村子离军区也近,走路就半个小时,我们一来一回,加上换东西的功夫,三个小时应该能弄完。”
“好。”简玉华点头,随后她也朝着卧室喊道:“小远、圆圆,娘和蔡姨出门了。”
“好哦,我们和国辉哥哥在家里玩。”
蔡彩英预估的不错,他们从家属大楼走到村子,不多不少,果然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。
“就是那家了,最靠近山脚下的那家。”
简玉华顺着蔡彩英手指的方向看去,山脚下最里边那里有一栋泥砖房,房子外还摆了几个做了一半的不同样式的晒箕。
他们俩跨过一块不大不小的菜地才来到屋子前。
“老乡,老乡在家吗?”蔡彩英熟门熟路地走到门边,大声地朝着门内喊道。
老房子的窗户和门都做的比较小,光线不是很好,简玉华也跟着探头朝里边望。
她见蔡彩英喊那么大声,还以为人不在家,却没想到昏暗的堂屋里会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老人听了蔡彩英喊声,连忙站起身应道:“在,在,在家哩。”
“老乡,我们想找你换几个晒箕。”
蔡彩英说完,示意简玉华快上前说出自己的要求。
“老人家,我想要两个那么大的圆形的晒箕。”简玉华在身前比划了一下,“再要一个比前两个更大一圈的。”
“都有,都有,圆的方的都有。”老人把两人领到泥砖房侧边用竹子加盖出来的房子里,“大的小的都有。”
屋内堆了不少架子,架子上都是制作好的晒箕,简玉华挑了两个直径一米的和一个直径一米五的。
“老乡,我先要这三个。”简玉华继续道:“我还想要几个竹片做的卷帘,老乡你能做吗?”
老人摇头,“我不会哩。”
“不会啊。”简玉华有些失望,“好吧,我上别处去问问。”
“我儿子会。”老人道。
简玉华:“……”
老人家你说话这么大喘气的吗?
“那麻烦老乡和你儿子说一声,我想要三个这么长这么宽的卷帘,过几天再来拿。”简玉华比划道。
老人点头:“行,知道哩。”
一旁的蔡彩英见两人商量好了,插话道:“小简,你换竹卷帘做什么?”
“这不是中午睡觉的时候太晒了吗,我换几个当窗帘用。”简玉华道。
听了这话,蔡彩英眼前一亮,“还是小简你聪明,我怎么没想到呢,竹子做的窗帘可比布做的省钱多了。”
这年头做衣服的布都不够用呢,缝缝补补穿了又穿的,哪里舍得用那么多布去做劳什子窗帘,竹子就不一样了,山上到处都是。
“老乡,我也要三个,大小就和她说的一样。”蔡彩英扭头对着老人道。
家属楼每家每户规格都是差不多的,不管是门的尺寸还是窗户的大小,她不用费脑子去回忆家里窗户的模样,只需要跟小简保持一致就行。
“行哩行哩,我儿子上工去了,等他回来我跟他说。”老人叮嘱道:“你们过几天再来拿。”
“好。”
换完晒箕之后,简玉华、蔡彩英没有在村子里继续耽搁,家里只有几个孩子,想到这,简玉华回程的脚步又加快了几分。
等他们回到家属楼的时候,时间比蔡彩英之前预估的还要早一点。
“蔡大姐,你要去供销社吗?”简玉华问道。
蔡彩英摇头,“我没有什么要买的。”
“那蔡大姐你先帮我把这几个晒箕带上去吧,我想去一趟供销社。”
“行。”蔡彩英手上拿着的是那个一米五的晒箕,“你放上来。”
简玉华将手上两个小一点的晒箕叠在了大晒箕上面。
“麻烦大姐了。”
“这有什么麻烦的。”